杂技
当前位置:主页 > 杂技 >

技巧极限屡次突破杂技节有众多创新技巧的呈现

发布日期:2023-03-29 11:44 点击:次

  代代傳承,傳統文明立異出現      技巧性是雜技展現其奇特魅力的重要因素,本屆雜技節有眾多立異技巧的出現,具有多元化、構思化開展趨勢。   
  中幡是我國傳統的雜技項目,前史悠久。「咱們突破了傳統模式,在扮演方式上進行了大膽立異,增加了翻、轉、騰、傳、頂等技巧。」滄州雜技團副團長高紅星告知記者,此次展演的《龍躍神州—中幡》有17名藝人參與,10多個原創動作,集「驚險奇美」於一身。節目用中幡的陣勢烘托出勇士的陽剛霸氣,並融入京劇、古典舞與功夫的動作特點。「抖轎子雙人後空翻上三節」是《龍躍神州—中幡》技能立異中的亮點之一,具有高難和驚險的特色,一起又有很強的觀賞性,藝人楊浩說,這個動作大家每天都要操練無數遍。      除了技能上的立異,在道具方面,滄州雜技團也進行了升級,「曩昔中幡用的是竹子,後來又使用了鋁製材質,很重,有二三十斤,往身上砸的時分藝人很容易受到損傷。最近幾年咱們提升為鈦金屬幡,使得中幡幡體重量更輕,硬度更大,穩定性更強,藝人們在扮演時可以愈加的得心應手。」在音樂上,《龍躍神州—中幡》交融了傳統京劇和現代音樂的旋律音色,節奏感強。既有傳統文明的內在,又有藝術氣質的加持,更有技能技巧的支撐,為中幡這一傳統雜技扮演方式註入新的藝術生命力。      德州市雜技團帶來的《笑傲江湖—飛叉》將古代武器與傳統功夫進行交融,承載了深厚的傳統文明內在。德州市雜技團團長付開飛介紹,「飛叉有著2000多年的前史,咱們在編排上又融入江湖的意境、國風的音樂,是對傳統雜技的一次立異解讀。」藝人扮演的梅花樁高2.2米,上面還有三截人,總高度超過7米,飛叉招式變幻多樣,難度不小。      「頂花壇」是我國傳統雜技扮演的代表性節目,泥塑(陶俑)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濟寧市雜技演藝有限責任公司、青島藝術學校節目《樂淘陶—頂花壇》將兩者結合,立異了許多新的動作,將陶俑的形象和雜技「頂花壇」的技能有機交融,突出了雜技本體的驚險、難度和戲曲出現。15歲的藝人劉億操練「頂花壇」有兩年多,「天天練,頭、膝蓋、臂膀等當地受傷都是常事。」      職業頂尖,技巧極限屢次突破      在此次藝術節,各雜技團帶來了不少職業獨一無二的頂尖技巧。大連雜技團節目《蒲公英·遠方—蹬傘》主演魯明月以疊羅漢的模式雙腳一起蹬了13把傘(右腳9把、左腳4把),連同雙手的2把,總共15把傘。主演魯明月告知記者,這個高難蹬傘技能目前為止只有大連雜技團才有。魯明月從事雜技已有20多年,她告知記者,「傘在腳上很難找到重心、操控平衡,還要把動作做得流通、漂亮,4把傘的雙傘大飛、過橋飛傘,6把傘時四肢同飛,這都是檢測人的技巧,不能有一點誤差。」和一般油紙傘比較,魯明月用於扮演的道具傘更重,由竹子和布製成,一把傘大概1.5千克左右。      在安徽省雜技團節目《徽風皖韻·頂板凳》中,主演、國家一級藝人金子鑫頭頂板凳的數量為27條板凳,疊起來有4米多高、6米多長,總重量200多斤。據他所知,這是目前我國從事這個項目的藝人可以完結的極限。今年38歲的金子鑫出生於一個雜技世家,12歲開端學習雜技,先後練過大跳板、爬桿、兜杠等項目,2008年他開端練頂板凳。他告知記者,頂板凳是我國雜技傳統項目,但現在練的人不多了。頂板凳開端是單人節目,經過安徽省雜技團節目立異加入了助演,使節目愈加豐滿,視覺沖擊力更強,舞臺上的變化更多樣。      各美其美,與當地面貌深度交融      一曲高亢的川北民樂聲中迎來一群頭頂瓷壇的藝人,易碎的瓷壇在藝人頭頂不停改換造型,讓觀眾著實為他們捏了一把汗。南充市雜技團節目《壇韻》將巴蜀酒文明與雜技頂壇技藝巧妙交融,「巴適,巴適,安逸,安逸……」的音樂氣氛將觀眾帶入巴蜀地帶。雜技藝人們頂缸鬥技、拋壇獻藝,演繹「川北瓷壇川北酒,川北漢子震天吼」的場景。據介紹,該節目在開展傳統「頂壇」藝術的基礎上融入舞蹈元素,藝人將各種瓷製花壇、大缸,輪流用頭頂、手拋、腳踢、臂滾等動作,突出「驚、奇、巧、險」的節目作用。南充市雜技團藝人黃建輝告知記者,「3個主演花了8年的時刻,才幹演繹出這些精彩的頂壇技巧,還原創了過缸口270度等技巧。每天不斷操練,主演腦袋上有一塊都是繭子,頭發都不長了。」記者了解到,《壇韻》的瓷壇是專門在景德鎮定製的,小的2.5千克左右,大的近10千克。      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將流行於當地的雜技扮演項目「維吾爾族達瓦孜」帶到武漢,為觀眾扮演了一場驚險刺激的《高空鋼絲》。藝人艾尼瓦爾·卡迪爾告知長江日報記者,達瓦孜在維吾爾語中意為「高空走索」,是維吾爾族連綿數千年的一種雜技藝術扮演方式,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之一。「達瓦孜扮演多在露天進行,咱們雜技團將其演變成室內的高空鋼絲扮演。此次帶來的是雙層鋼絲,還增加了頭上倒豎、獨輪車等專門為武漢雜技節而特別立異的動作。」在扮演中,還有著明顯的新疆服飾、舞蹈和音樂展示,充溢濃郁地域風情。艾尼瓦爾·卡迪爾介紹,《高空鋼絲》是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的傳統招牌節目,對藝人要求很高,「在雜技團選拔喜愛高空節目、平衡能力強的藝人,經過特訓後,才幹成為高空鋼絲的藝人。」      安徽省雜技團原創節目《徽風皖韻·頂板凳》則以安徽特色茶館文明作為時代布景,表現出茶館裏的戲臺,藝人和茶客發生的一些互動,一些幽默的小故事。舞臺上的戲臺是按照安徽有名的花戲樓為原型設置,以「臺中臺」舞臺表現方式上下結合,以盡顯徽派風格之神韻,並在舞美、音樂、道具及服裝上進行規劃以達到形與意的完美共同。   
  悉心編排,專為武漢演一出《花木蘭》      在短短6分鐘內,來自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的藝人孫藝娜、周傑把花木蘭一生中三個重要的階段以高難度肩上芭蕾的方式演繹出來。「小時分在父親身邊遊玩,高枕無憂;音樂變幻,接到詔書出征,堅決走向戰場;出征歸來,回到父親的懷抱。不管在哪個人生階段,父親都是我最剛強的後盾。」孫藝娜告知記者,這是他們從去年8月開端專為武漢世界雜技藝術節編排的一場扮演。以花木蘭為創作主題布景,一方面花木蘭是眾所周知的巾幗英雄,代表著忠、孝、勇、傑的精力,也強調了花木蘭的女人魅力。另一方面,在前史故事中,武漢和花木蘭有一定關聯。希望經過唯美的芭蕾語言和極致的雜技藝術詮釋「花木蘭」這一傳統故事的精力內在。節目中一個一個拉弓的動作盡顯花木蘭的英姿颯爽,孫藝娜說,這個動作便是專為花木蘭這個角色規劃的。      「肩上芭蕾」,望文生義,便是在肩膀上跳芭蕾舞。扮演中,藝人孫藝娜將力氣灌註於足尖,在扮演「花父」的搭檔周傑幾厘米見方的肩上和頭頂上展翅起舞,完結足尖站肩、360度轉體、阿拉貝斯克舞姿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旋轉、跳動,高雅輕盈。將我國雜技的「力氣」與西方芭蕾的「柔美」結合在一起,極具視覺沖擊力。有趣的是,記者得知,扮演「花父」角色的周傑其實是孫藝娜的學生,兩人默契合作,悉心演繹一場回腸蕩氣的花木蘭故事。

上一篇:精彩演出奇妙的杂技演员秀绝活孩子们乐翻天

下一篇:不系安全绳没有保护措施的杂技表演看得人提心吊胆